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京杭大运河聊城段调研

京杭大运河聊城段(阳谷三镇与临清古运河)调研

—— 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调研团队

自2013年习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讲话中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表现出党和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社会党政机关及社会各界愈加关注环保问题,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高校等单位对环保问题的研究投入在原基础上不断加大。2016年10月习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标志河长制在我国进入实施倒计时。在京杭大运河14年成功申遗的背影之下,2017年2月习总书记在考察通州时提出要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共同的责任。4月20日至26日,由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家瑞率队的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调研组赴江苏、山东两省,就“将建设‘大运河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重点提案进行督办调研。在政府的高度关注以及河长制建设的背景之下,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与数量经济学院数十名硕士、博士研究生组成京杭大运河聊城市调研团队,由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带领,在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的情况下,针对京杭大运河聊城段的历史文化、河长制背景下整体河道保护、开发以及京杭大运河为基础进行的旅游规划开发进行了成体系、全面调研。 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调研小组由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范志毅带领于8月17日至8月21日,对阳谷县七级、阿城、张秋为核心的阳谷县京杭大运河段与临清市京杭大运河段进行历史发展、文化旅游、未来规划进行了调研。

  8月17号至18号上午,团队对七级古镇运河进行实地考察。17号上午我们驱车来到七级镇政府,受到了该镇党委书记申春青书记的热情招待。在交流中,申书记向我们深入细致的讲述了目前该镇需要全面推进的四项工作:扶贫、环保、综合维稳工作和安全生产。她还指出,七级、阿城和张秋是阳谷运河三镇,素有“金七级,银阿城”的美誉,而张秋则有“江北小苏州”的称谓。之所以称七级为“金七级”,主要是因为历史上,七级镇曾是运河畔的粮食集散地,因东阿、莘县、阳谷等地均在此设置粮仓,而成为重要的粮运码头。在介绍完七级古镇在历史上的繁华和重要作用之后,申书记进一步强调,现阶段在对运河古镇七级的开发和保护中,务必将七级定位为运河古镇,注重传统文化对运河的装饰作用,结合运河周边商业开发,为镇区面貌改造铺垫一定基础。另外,须结合七级镇实际,做好运河古街区等文物的保护工作;抓好古街区重要节点建设,唤起“乡村记忆”,在全市运河旅游开发中率先突破;结合脱贫攻坚工作,通过运河旅游开发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该镇在美丽乡村建设问题上,受到市、县领导的极大支持。现在美丽乡村建设已初具规模,运河两畔体现明清风格的建筑鳞次栉比。

申书记指派文化站王冰站长带领我们对七级段古运河进行实地考察。 作为七级镇文化站站长,王冰在对旅游开发方面颇有建议,指出七级镇在许多名著中都有所提及,一方面要重新发掘经典,在文学作品中定位七级,提升七级文化品位;另一方面,利用好现有文物遗产,通过报纸、微博、微信等多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加强与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阳谷水浒旅游景区的互动效应,做好七级运河旅游的宣传推介。

同时,我们也对居住运河附近的居民进行访问,从与师师傅、高师傅和刘师傅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七级有这么多历史古迹,七级古街还是省级文物,作为生活在文物中的群众感到非常自豪。近几年,实施了运河七级古镇建设,运河两岸的环境有了很明显的改观,他们很期待早日看到古镇建设好,希望把运河旅游发展起来。作为普通老百姓,现在能做的就是自觉地保护古街、古码头这片文物,如果有需要,他们愿意拿出自己的老房子用于旅游开发。  

下午,我们去参观了入选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七级古运河码头,2013年10月,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了解,七级码头在明清时期曾是莘县、阳谷、东阿等周边市、县漕粮北运的起始码头。据说,是因为码头的台阶水下十级、水上七级,故名“七级码头”。漕船在此靠岸,商人、游客上岸停留,七级镇不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热闹堪比县城的商业城镇。然而,随着大运河的航运功能被废弃后,七级码头也逐渐被淹没于地下。直到2011年,文物部门对七级码头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十七级台阶近乎完整的重见天日。

  

18号上午,我们去实地参观了七级古街区。七级古街集合了清末、民国、文革多个历史时期的建筑。2004年被列入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月10月,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5月,被列入“山东省乡村记忆工程”建设试点单位。     

据记载,明清时期,七级古街有六纵八横十四巷,六门四关。经过历史上不同程度的破坏,六门四关已经损毁,但遗址存在。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古街1100米,是阳谷运河三镇古街现存最为完好的。  18号下午,在阿城镇政府办公室主任雷永福校友与乡人大副主任魏厚增校友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具有“银阿城”美誉的阿城,阿城镇悠久的历史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如海会寺、盐运司等,这些构成了阿城独特而璀璨的调查景观。据了解,明清时期的阿城,扼南北水运咽喉,处东西陆路交通要塞,“士民辐辏,商贾云集”,繁盛一时,是当时闻名的盐运码头。清乾时期,阿城相继建成了东西南北四个会馆,史称“四大运河会馆”,现存的阿城海会寺,盐运司都是运河文化的珍贵遗存。(见下图)  

19号我们去了阳谷三镇的最后一个镇——张秋镇,张秋是历史上的运河名镇、重镇,咸称“上有苏杭,下有临(临清)张(张秋)”。张秋镇镇长冀镇长向我们简单介绍了张秋古镇运河保护规划,镇政府王主任提供运河相关资料。

随后,魏厚增校友带领我们到张秋镇古运河旁查看遗址区界碑。

张秋上下闸。元代为了节制运河水流,保证运河畅通,在聊城境内运河上修建了12座船闸,其中张秋上下闸是运河上重要的船闸。目前船闸保存比较完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地守闸的徐师傅也凑过来向我们介绍了张秋上下闸调节水位的作用,使我们对古代水闸有了初步认识。  

 运河留胜迹,古镇待君来。阳谷三镇围绕运河主题的规划正逐步展开,随着生态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这些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充满活力、和谐安宁的文明古镇在聊城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阳谷三镇镇党委、广大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的共同努力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并发挥七级运河在南水北调的重要作用。   “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经过三天的奔波,我们在20号抵达“临张”中的临清,临清历史悠久,西汉初年(公元前202年)设县治。隋唐时期(581年—907年),临清就是运河上的重要城镇。尤其元代会通河的开凿,延至明清两季,临清得益于京杭大运河漕运发达,城市崛起,经济社会繁荣500余年,是当时全国重要的流通枢纽城市和举世闻名的商业都会。市内现存文物古迹195处,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清运河钞关和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建国以后铁路公路逐渐发展,京杭大运河航运逐步被其他运输方式取代,导致临清市发展较古代相比有所下降,但是经过两天的调研我们发现自古就有“小天津”之称的临清在市委、市政府的规划下散发出新的光彩。  20日我们到达临清市老城区,因为2014年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大运河临清段主要就集中于明清临清古城内,总长约8公里,市委市政府为保护大运河对临清古城区道路以及河道进行全面的整理和维修。我们今天对临清市内鳌头矶、宛园及临清市运河相关博物馆进行走访调研。  

  

在古城区我们第一站到达鳌头矶。鳌头矶是元、明会通河分流交汇之地。明永乐十五年(1417),平江伯陈瑄因为临清会通河北支河床淤垫浅阻、漕运渐滞,开凿南支新河。三河交汇,水湍流急,常致堤坍岸崩,为绝水患筑石为堰,从此矶固河靖,舟楫安流。矶坝用大型条石砌筑,铁锔相牵,横亘数丈(矶坝掩埋地下,保存完好)。是时,矶坝雄峙,高埠宛若鳌头,北支旧河临清、会通二闸与南支新河板闸、砖闸四布左右如鳌足,广济桥尾其后势壮中洲,明朝正德初年(1505)知州马纶题曰“鳌头矶”。几百年间矶稳地兴、舳舻鱼贯、人文荟萃、泽惠绵长。经过与鳌头矶周围居民以及相关工作人员交谈我们了解到现存建筑群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在1978年和1984年进过两次修缮,形成现在的规模。在鳌头矶内,我们置身于明代样式建筑之间,仿若可以看到当初临清独占运河繁华之鳌头的景象。  自鳌头矶我们直奔宛园。宛园是临清市三和色织集团将企业与临清市当地文化有机结合的瑰宝。宛园始建于1999年,占地近十亩,园林以运河文化为内涵,布局灵活紧凑,使人置身于江北水城却有在苏州园林的错觉,江北水城在临清有一次体现淋漓尽致。宛园内有运河文化博物馆,第一展览室展出临清历史沿革以及运河开凿变迁过程,第二、第三展览室展现临清历史名胜以及名人事迹。我们有一次直观感受到当初临清古代之繁华。在参观完两处名胜之后,我们自古城区往新城区行进,映入眼帘的是临清城市开发之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我们不禁思考运河的重要节点之一临清为何会在近代没有搭上发展的快车,成为山东省重点贫困县,我们沿途与当地居民进行访谈交流,多数表达为运河的没落。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这也是我们调研的目的之一,发下原因并尽可能为当地发展献计献策。

21号,在校友王波与丁印泽校友的带领下,我们到了钞关。临清运河钞关位于会通河临清段西岸,是公元15~19世纪时期(明清时期)在大运河航线上设立的一个专门针对运河上来往的商用载货船只征收船税的机构,隶属于户部(即财政部),户部在此设立户部分司管理收税事宜。临清运河钞关始设于明宣德四年(1429),十年(1435)升为“户部榷税分司”,下设德州、魏家湾、尖冢等五处分关,机构完备、税则严密,榷税丰盈。万历六年(1578)税收居运河八大钞关(崇文门、河西务、临清、淮安、扬州、浒墅关、北新关(杭州)、九江)之首。临清运河钞关延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裁撤,是明清两代运河之上八大钞关中设关最早、闭关最晚、延续历史最长、贡献最大的课税署衙。临清运河钞关是大运河沿线现存唯一的钞关旧址,现钞关公署遗址占地3500平方米,尚存仪门、南北穿厅、船料房、券房。现遗址内我们看到还有大量当初的古物以及想关介绍。可以想想当初钞关主官之位高权重。而这也是我们临清市在古代繁荣的一发缩影。 我们到会通桥,在古运河居住的居民白师傅热情的给我们介绍了会通桥历史,近几年随着大运河两岸环境整理,政府计划打通元运河和明运河,开发古运河旅游,发挥古运河应有的价值,丰富两岸居民的文化生活。(白师傅图片见18页) 自钞关出来,我们直奔舍利塔。舍利塔为运河四大名塔之一,明代万历年间所建以镇临清风水。临清舍利东望泰山西望太行,可谓集天地之灵气,登于塔上,其形制有宋代之遗风,又有明代之特色,风吹过,风铃骤起,竟不觉吵扰,反令人内心有一种愉悦之情。自舍利塔往临清新城区驱车,我们看到一路之隔便是河北之地,燕赵之地与齐鲁之地相交,又是大运河流域,孕育了临清市淳朴民风。 我们到访季羡林纪念馆与张自忠纪念馆,季羡林纪念馆位于临清市运河文化中心的东南侧,纪念馆馆名由欧阳中石先生题写,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共分两层,将展出季老的高中毕业证书、清华大学毕业证书、季老赴德国留学证、温家宝总理历次看望季老的照片等珍贵文物资料。

  

据临清市纪念馆讲解员介绍,季羡林先生纪念馆,是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基地,纪念馆彰显了季羡林先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历程和辉煌的学术成就,我们仿佛看到一位文学大师坐在未名湖畔给大学生传道授业的场景。纪念馆充分体现一位“学界泰斗”严谨的治学风格、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充分体现他朴实谦虚的高尚品格以及他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的赤诚情怀。 坐落在山东省临清市境内运河河畔不远处的张自忠纪念馆是纪念抗日将领张自忠的场馆。该纪念馆始建于1991年,自开馆以来,就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纪念馆通过现代化的展示方案,培育了众多民众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近几年,市政府越来越注重对纪念馆的投入,为纪念馆增设了纪念书画展示厅和音像放映厅等场所。场馆内展示有张自忠将军各个时期的历史资料和遗物。在这里我们看到张自忠将军光辉的一生。(张影 张涵)

 白师傅向我们介绍会通桥的历史